华中农大和南方科技大学揭示蓝光受体CRY2激活的分子机制
在植物生命过程中,光受体对于光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至关重要。隐花色素是一种感光器,它在感知蓝光后传递信号。在拟南芥中,CRY1和CRY2,这两种隐花色素分别介导蓝光抑制下胚轴伸长和花分化的光周期控制。CRYs还在植物中发挥广泛的其他功能,包括调节昼夜节律、气孔开度、根系生长、渗透胁迫反应、避光和叶片衰老。
浙江大学娄永根课题组揭示与茉莉酸盐介导植物防御食草动物相关的长非编码RNA
植物位于食物链的底部,不断受到食草动物的攻击,其中许多是昆虫。为了生存,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机制来抵御这些攻击者。已知由茉莉酸(JA)介导的植物激素信号通路在许多这些防御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许多与食草动物相关的防御性状受JA信号调节。JAZ是茉莉酸信号的抑制因子,抑制茉莉酸应答转录因子,如bHLHs和MYBs。JAZ降解激活茉莉酸诱导的防御反应的表达,如阻止或毒害特定食草动物或吸引其天敌的次生代谢物
华中农大谢国生团队揭示caleosins蛋白与Ca结合改善水稻耐盐胁迫
在这项研究中,OsClo5,一种在水稻中含有一个钙结合EF-hand基序的小caleosin家族蛋白,被鉴定为水稻萌发和幼苗期耐盐性的负共调节因子。此外,OsClo5的EF-hand基序(残基68-95)被发现是与其自身和水稻中的干旱诱导蛋白19-5 (OsDi19-5)相互作用所必需的。
南京农业大学郑录庆团队发现一种新的向水稻分蘖芽和穗输送锌的转运装置
OsZIP4参与将锌转运到节中的深叶鞘韧皮部,随后分配到总叶鞘和其他发育组织。它也在将被接受的锌转运到TBs的分生组织细胞中起作用。
中国农科院王国梁团队揭示水稻抗稻瘟病调控新机制
该研究率先鉴定了泛素连接酶APIP10在水稻中的底物蛋白,并发现维管植物单锌指转录因子在水稻基础抗病和特异性抗病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创制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人员揭示茉莉酸盐介导的植物对坏死性真菌病原体的防御机制
作为固着生物,植物不断的受到微生物病原体和食草动物的攻击。由于这些长期、持续的相互作用,植物已经成功地进化出复杂的防御机制进行自我保护大量研究表明,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是主要的防御激素。
浙江大学金崇伟教授团队研究揭示硝酸盐转运体促进K+ 的吸收和分配的分子机制
钾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在农业生产中有助于决定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大多数土壤中可溶性钾离子的浓度相对较低,这往往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尽管向农田施用大量钾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但只有大约一半的施用肥料可供植物使用,而剩余的肥料在土壤中积累为残留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因此,为了提高植物对钾离子的利用效率,迫切需要更全面地了解钾离子转运和调节的分子机制。
广西大学金健课题组揭示水稻miR164靶向CUC1 基因作用于分生组织/器官边界特化
近日,广西大学金健课题组在New Phytologist上发表一篇名为“The osa-miR164 target OsCUC1 functions redundantly with OsCUC3 in controlling rice meristem/organ boundary specification”的文章,本文研究揭示了水稻中osa‐miR164c、OsCUC1以及OsCUC3之间的
浙江大学研究人员通过酵母杂交技术揭示AP2/ERF家族成员通过调节柑橘中IV型查尔酮异构酶来调节类黄酮的合成
黄烷酮和黄酮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极好来源,但它们高效生产的分子基础仍然难以捉摸。查尔酮异构酶(CHI)家族蛋白在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控制其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知之甚少。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揭示BAK1缺失触发植物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BAK1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BAK1也作为共受体与多个位于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形成受体复合体介导植物的PTI (PRR-triggered immunity) 响应。兰州大学黎家教授团队于2007年首次报道了BAK1及其同源基因BKK1的缺失突变可直接导致植物在正常培养条件或无
扬州大学梁国华课题组揭示精胺合酶OsSPMS1调节种子发芽,籽粒大小和产量
多胺是一类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脂肪族阳离子,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多胺代谢是最后一个普遍共同祖先中存在的原始代谢途径之一,对真核生物、古细菌和许多细菌的细胞扩增和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多胺生物合成通常被用作分析生物合成多样性的基本进化机制的例子,包括基因复制、水平基因转移、基因融合和基因丢失。然而,参与多胺合成的基因机制以及水稻生长和产量生产的调控仍然难以捉摸。
南方科技大学翟继先利用CRISPR技术揭示DCL2依赖的22-nt小RNA调控大豆种皮颜色的机制
2020年10月19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翟继先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斌团队合作在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题为Soybean DCL2 regulates seed coat color via the production of primary 22-nt siRNAs from long inverted repeats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中的内源性LIR
南京林业大学转录因子自激活序列定位案例解析
针对已知能与启动子结合的调控蛋白/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得到可能的目标调控蛋白/转录因子,通过Smart分析,设置合理截短方案,可以方便高效地寻找转录因子核心激活区域。
植物所与清华大学合作解析硅藻光系统I-捕光天线I超级复合物2.38埃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中科院植物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一直致力于光合膜蛋白三维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率先破解了一种羽纹纲硅藻-三角褐指藻的FCP(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捕光天线二聚体的1.8埃分辨率晶体结构(Science,2019),描述了FCP中叶绿素a,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的精确结构信息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超旱生无芒隐子草的耐旱和二型花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报道的无芒隐子草参考基因组和干旱适应性进化分析,以及闭花授粉基因的鉴定分析等对培育耐旱闭花新种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兰州大学驯化选育的“腾格里”无芒隐子草已经在干旱荒漠区的退化草地、矿山生态修复等方面推广应用。
福建农林大学王宗华研究课题组题揭示了水稻代谢物月桂素3-O-纤维二糖甙能防治稻瘟病
2020年10月11 日,国际学术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在线报道了福建农林大学王宗华研究课题组题为“Bayogenin 3‐O‐cellobioside confers non cultivar‐specific defense against the rice blast fungus Pyricularia oryzae ” 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水稻代谢
中科院植物所与清华大学合作解析硅藻光系统I-捕光天线I超级复合物2.38 Å的三维结构
2020年10月8日,中科院植物所沈建仁团队再次与清华大学隋森芳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transfer in a huge diatom PSI-FCPI super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硅藻PSI-FCPI超级复合物2.38 Å分辨率的三维结构,PSI核心分辨率高
云南大学余迪求团队揭示茉莉酸协同脱落酸信号延迟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
种子萌发和随后成苗的过程是由外部和内部的诱因精确调节的,包括植物激素。脱落酸(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包括种子萌发、气孔开度和幼苗生长,以及植物对各种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反应。已知脱落酸(ABA)抑制拟南芥的种子萌发和萌发后生长,茉莉酸(JA)增强ABA功能。然而,脱落酸和茉莉酸信号通路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仍然很难理解。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酵母单杂交文库筛选客户案列展示
浙江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外源茉莉酸甲酯恢复雄性不育系,从而建立杂交生产水稻的两系系统
浙江大学与金日成大学研究人员应用CRISPR/Cas9在水稻OsOPR7处产生插入/缺失突变,在现有的PGMS/TGMS系统的基础上,osopr7雄性不育系的成功育成,为建立水稻杂交生产的两系体系铺平了道路。
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揭示拟南芥光应激时维管束介导全身活性氧信号
植物和其他多细胞生物能够远距离传输不同的化学和物理信号,有时会穿越整个植株。这些信号协调整个生物体对不同压力、病原体和/或其他刺激的反应,被认为在不同生物体对其环境的适应、防御和适应中起关键作用。
浙江大学农学院杨景华教授发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开关”机制
浙江大学研究阐明了细胞核基因MSH1通过调控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ORF220亚化学计量变化(拷贝数变化)介导育性回复突变的机制,找到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开关”。该研究突破了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的种质创新的瓶颈,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同时有望拓展到其他国内缺乏种质资源的重要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种质创新。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中心何跃辉课题组揭示植物“冬季低温记忆”代际传递的母系遗传机制
有些植物可以记住曾经的环境经历,以适应特定的生境。植物的“环境经历记忆”能否以及如何传递或遗传给下一代仍不清楚。许多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越冬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寒冬)才能获得在春季开花的潜力(即春化作用)。春化作用受表观遗传机制调控。
中国农业大学武维华/陈益芳团队阐明低磷胁迫条件下植物氮磷协同吸收的分子调控机制!
磷肥易被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和土壤颗粒固定、或被土壤微生物转变为植物不能吸收的有机磷等, 磷肥的当季利用效率很低,植物仍会遭受低磷胁迫。同时,氮肥施用偏高,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无机磷和氮的比例失衡。在磷素缺乏而氮素过量的土壤环境, 植物如何协同调控氮磷吸收的分子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
西弗吉尼亚大学研究揭示线粒体代谢对于酿酒酵母暴露于草甘膦基除草剂的反应和抗性至关重要
草甘膦除草剂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草甘膦对植物、细菌和高等真核生物影响的广泛研究。对除草剂抗性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主要集中在草甘膦上。然而,草甘膦除草剂(GBHs)及其添加剂的潜在负面影响直到最近几年才被认识到。
兰州大学侯岁稳教授揭示PP1R3:TOPP 全酶对ABA的调控作用
近日,Plant Phys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侯岁稳教授团队的题为Role of 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3 (PP1R3) in Mediating Abscisic Acid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蛋白磷酸酶PP1的调节亚基PP1R3与Ⅰ型蛋白磷酸酶(TOPPs) 组成的全酶与ABI1在细胞核内
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酵母表达烟曲霉PDR5类ABC转运蛋白的外排能力和底物特异性
丝状真菌病原体烟曲霉是人类侵袭性霉菌感染的最常见原因,与惊人的高死亡率相关。目前可用于治疗侵袭性曲霉菌病的抗真菌药物非常有限,要么是由于安全性和对宿主的毒性问题,要么是因为它们的作用模式狭窄,导致产生耐药性。此外,丝状真菌通常对常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具有内在抗性,例如烟曲霉对氟康唑(FLC)的耐药性。
中国亚林所通过酵母高通量筛选技术揭示了镉抗逆相关功能基因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对生物造成严重威胁,根据其生物有效性浓度和受体暴露敏感性,重金属具有潜在毒性,在这些金属中,那些类似于离子价态营养素的元素(如Hg、Pb和Cd)被认为构成了更大的威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现有的矿物吸收通道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减轻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国际研究人员利用酵母高通量筛选技术对盐胁迫和热胁迫逆境条件下组蛋白残基在转录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为了应对环境的波动,酵母细胞诱导应激反应基因的快速大量转录和生长相关基因的下调。由于组蛋白在转录相关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人员试图确定组蛋白残基对应激时转录重编程至关重要。为此,通过高通量筛选,测量了569个组蛋白点突变体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应激反应的转录启动。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人员揭示水杨酸调控拟南芥PIN2生长素转运蛋白超聚集和根系重力生长
植物能感受到一系列细胞内和细胞外的化学信号,包括激素、代谢物和微生物分子。一旦遇到致病信号,植物会通过重塑细胞内过程并在生长和防御反应之间重新平衡有限资源的利用,即生长-防御权衡。植物的发育和防御机制都与不同的植物激素密切相关,它们在宿主-病原菌相互作用期间协调生长-防御权衡。然而,生长素转运和SA信号传导之间的串扰的关键分子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青岛农大王增裕团队发现截短紫花苜蓿SPL8的功能特性导致生物量产量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遗传改良
紫花苜蓿因其适应性强、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生物固氮能力显著而被誉为“牧草皇后”,是世界上最重要、种植最广泛的饲料作物之一。上个世纪,人们为提高苜蓿生物量产量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成果有限。与50年前发布的先前品种相比,最近发布的品种的第一次,第二次收获的生物量产量没有表现出改善。尽管生物产量是一个复杂的性状,但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提高苜蓿产量取得了成功。提高苜蓿生物量产量的基因工程方法的效率取决于对
青岛农业大学王增裕课题组揭示了柳枝稷中新的开花调控机制
开花时间对植物的有性繁殖等至关重要,比如在谷类作物中,在最佳时间开花会影响谷类作物的发育,但是在饲料和生物燃料作物中,延迟开阿花有利于提高其生物量形成。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禾本科多年生草本)作为一种多年生单子叶植物和模式类生物燃料作物,通过遗传方法调控其开花时间对作物改良至关重要。
山东农业大学小麦抗赤霉病真菌Fhb7基因水平转移研究
镰刀菌枯萎病已成为世界各地小麦和大麦种植者日益关注的问题。它也称为小麦赤霉病,在这种疾病中,致病真菌镰刀菌会吞噬此类植物中的籽实,从而降低产量。更糟糕的是,它会在未食用的籽实中留下毒素,使其无法销售。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是农业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格外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袁隆平院士团队与万向元团队联合揭示玉米雄性育性所需ZmMs7的分子调控及多物种显性雄性不育系统的发育
开发对多种物种有效的雄性不育系统对于在不同植物中生产杂交种子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没有克隆的雄性不育基因的植物。在这里,我们确定了玉米雄性不育基因ZmMs7的转录调控机制,从而开发了占主导地位的雄性不育系统,该系统被证明对玉米,水稻和拟南芥有效。与当前的雄性不育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潜在的优势,例如利用单个转基因盒,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雄性不育的高度稳定性以及产生荧光转基因和正常颜色的非转基因F1可在禁止
Nucleic Acids Research|浙江大学华跃进教授团队发现RecJ参与DNA碱基切除修复途径
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类耐受强烈电离辐射、化学诱变剂等压力胁迫的极端微生物,具有强大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是研究DNA损伤修复的模式生物。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BER)为其中一种DNA损伤修复途径,其主要过程为首先糖基化酶识别和移除受到损伤的碱基,随后AP(apurinic/apyrimidinic)核酸内切酶或者dR
福建农林大学吴双课题组揭示复合体woolly/SlMYC1在番茄中介导茉莉酸信号调控萜烯类物质合成机制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形成毛状体,通过形成物理屏障和释放化学排斥物来保护它们免受食草动物的侵害。腺毛产生各种特殊的防御代谢产物,包括挥发性萜烯。以前的研究表明,茉莉酸影响毛状体发育和诱导萜烯合成酶的研究,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研究组利用基因组编辑精细调控草莓糖分含量
无性繁殖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无性繁殖导致性状多样性的严重匮乏极大的阻碍了无性繁殖作物的育种发展。在育种设计中,对数量性状的精细调控可以避免产生剧烈的性状变化,并且可以极大的丰富性状多样性,对推进精准育种有重要意义。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人员利用BIFC等技术发现通过促进花梗伸长调节花絮结构新途径
花序结构严重影响植物的繁殖成功和农作物产量,它反映了花序分生组织和花梗长度的活性。在拟南芥中,ERECTA(ER)信号通路和SWR1染色质重塑复合物通过促进PACBUBUTRAZOL RESISTANCE(PRE)基因家族的表达共同调节花序结构。但是,PRE如何调节花序结构尚不清楚。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华中农大人员用CRISPR/LbCpf1创制出非转基因无棉酚棉花材料
Plant Cell&Environment|西北大学徐子勤教授揭示褪黑素在拟南芥UV-B信号通路及UV-B胁迫抗性中的作用
植物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非生物环境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降低生产力;这些压力包括寒冷、干旱、冰冻、洪水、伤害、高温和紫外线-B(UV-B)辐射。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速率的UV-B胁迫尤其令人担忧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人员通过western等技术揭示ABC转运蛋白调节钴和镍的体内稳态并有助于光合作用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需要大量的过渡金属作为金属结合依赖的蛋白质的辅因子或成分,它们对光合电子传递、代谢途径、和蛋白质结构至关重要。过渡金属在叶绿体中的运输和动态平衡是叶绿体功能和光合性能的关键,它被精确地调控以保证供应和防止这些金属引起的毒性。然而,维持叶绿体中过渡金属平衡的机制仍不清楚。
Cell Report|山东大学丁兆军课题组揭示生长素与SA信号通路拮抗作用调控拟南芥侧根细菌侵染
植物病原菌利用各种复杂的策略入侵寄主,然后从寄主那里获取营养和水分以促进其生长。植物表面(如气孔),为病原体提供了进入的场所。据报道,气孔作为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限制细菌入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病原体进化出抑制宿主防御能力的策略。
中国农大郭仰东课题组发现番茄TLFP8基因通过核内再复制,调节气孔大小和密度
随着全球变暖,淡水资源日益稀缺,可用水资源的减少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提高抗旱性的有效策略。番茄作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蔬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需水量大。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响应政府农业节水增效的号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植物可以通过增加水分的吸收或减少水分的散失等途径提高抗旱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气孔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可通过调节气孔开闭和气孔密度调节水分利
Plant cell南京农业大学研究人员揭示水稻生物钟通过独角金内酯信号和糖敏感调节分蘖生长和穗部发育
生物钟调节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但人们对昼夜节律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水稻籽粒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蘖,分蘖是由生理和遗传因素介导的。
中科院通过LC-MS和酵母双杂等技术揭示RAF-SnRK2激酶级联介导高等植物中的早期渗透胁迫信号
干旱、高盐和低温使植物产生渗透压胁迫,极大地限制了植物的生产力。渗透调节对于植物应对环境挑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SNF1相关的蛋白激酶SnRK2s被渗透胁迫快速激活,并且是渗透胁迫和脱落酸(ABA)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SnRK2激活和早期渗透应激信号传导所需的上游组件仍然未知。在此研究了Raf样激酶(RAFs)的B2,B3和B4亚家族在拟南芥中的早期渗透胁迫以
The Plant Journal|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揭示了水稻主要光合电子传递蛋白OsFdI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水稻研究所种质创新课题组在The Plant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Primary Leaf-type FerredoxinI Participates in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and Carbon Assimilation in R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明确并揭示了水稻主要光合电子传递蛋白OsFdI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阐明
中国水稻研究所吴建利团队利用酵母双杂首次揭示了维持水稻类囊体膜稳定的新分子机制
在植物叶片中,成熟的叶绿体由原生质体发育而来,原生质体是一种无色、小的前体,具有被包围的内外包膜和基本的内膜。这些原始膜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形成无规类囊体膜系统。类囊体膜复合物由光系统Ⅱ、细胞色素b6f、光系统I和ATP合成酶4种主要蛋白复合物组成。
Plant Cell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韩方普团队发现玉米染色体着丝粒失活和新生形成的频率和时间范围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韩方普研究组长期从事植物着丝粒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研究。利用玉米特殊的遗传学材料,在植物中首次发现双着丝粒染色体中其中一个着丝粒会发生失活,从而使染色体稳定遗传。
PNAS|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发现谷子DPY1作为“刹车”基因调控叶片直立的分子机制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阐释了谷子的 DPY1 作为油菜素内酯信号的“刹车”基因调控叶片披垂与直立的分子机制,为禾本科作物株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Environment Pollution|线粒体代谢是酿酒酵母对草甘膦除草剂的反应和抗性的核心
草甘膦除草剂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草甘膦对植物、细菌和高等真核生物影响的广泛研究。对除草剂抗性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主要集中在草甘膦上。然而,草甘膦除草剂(GBHs)及其添加剂的潜在负面影响直到最近几年才被认识到。
Plant,Cell&Environment|南京农业大学揭示OsNRAMP1在镉锰吸收中的作用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作物遗传与种质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Plant,Cell&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OsNRAMP1 contributes to cadmium and manganese uptake in rice”的研究论文,发现水稻基因OsNRAMP1在酵母中表达时能够转运镉和锰,但不转运Fe或As。敲除OsNRAMP1后,水稻根系对镉、锰的吸收和积累显著降
PBJ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新疆农业大学合作解析TabZIP15基因提高小麦耐盐性的分子机制
2020年7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新疆农业大学在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154)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bZIP transcription factor TabZIP15 improves salt stress tolerance in wheat”的研究论文。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鉴定了一个盐胁迫诱导表达的基因TabZIP15,实验结果表明Ta
Journal of Exerimental Botany|中科院植物所刘永秀团队发现介导种子休眠与萌发新途径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永秀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IF:5.908)发表了一篇名为“Arabidopsis thaliana Seed dormancy 4-Like regulates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 by mediating the gibberellin pathway”的论文,研究发现了一个与D
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中科院王亮生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揭示植物如何防止镉毒害
镉是一种剧毒的重金属物质,对动物和植物都具有巨大的毒害作用。对于植物来说,镉能够对叶绿体进行毒害并抑制其光合作用的进行。在植物中有一种植物名为伴矿景天,它作为目前已知的几种对cd具有超富集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能在地上部分组织中累计大量的cd而不呈现毒害症状,是我国用于镉污染农田土壤治理的一种重要修复植物。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伴矿景天及其他镉超富集植物如何防止叶绿体内镉的积累、
中科院刘宏涛团队揭示了光信号通过COR27和COR28精细调控光形态建成新机制
幼苗在黑暗中进行暗形态建成,下胚轴伸长,子叶闭合、黄化,产生顶端弯钩,以便于突破土壤而进入光照环境,见光后迅速开始光形态建成,下胚轴伸长受到抑制,子叶张开并转绿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敏感的信号系统来调节光形态形成,以响应不断变化的光环境。
中科院遗传所研究人员通过EMSA等技术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机制
中山大学李陈龙课题组发现植物SWI/SNF染色体重塑复合物的新亚基
开关缺陷/蔗糖不可发酵(SWI/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是多蛋白机器,可通过调节真核生物的染色质结构来控制基因表达。但是,尚不清楚植物中SWI/SNF复合物的完整亚基组成。在这里,我们报道在拟南芥中,两个同源的神经胶质瘤抑癌候选区域域蛋白,称为BRAHMA相互作用蛋白1(BRIP1)和BRIP2,是植物SWI/SNF复合体的核心亚基。 BRIP1 BRIP2双重突变体表现出发育表型和转录组与BRA
Plant Physiology|山东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研究人员揭示线粒体丙酮酸载体调控植物耐镉的机理
镉(Cd)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对植物造成严重的非生物胁迫。植物通过多种途径保护自己免受Cd胁迫。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参与拟南芥对Cd的耐受性。谷胱甘肽(GSH)是真核细胞中的主要氧化还原缓冲液,可以缀合Cd2+并减轻Cd毒性,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是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之间的关键因素。在此研究了MPC在植物Cd反应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由MPC1和NRGA1(M
PNAS|浙江大学揭示叶绿体逆行信号的进化促进绿色植物对土地的适应
叶绿体逆行信号传递网络对于叶绿体的生物发育,运行和信号传递(包括过量的光照和干旱胁迫信号传递)至关重要。在之前的研究中,对陆地植物研究了逆行信号传导,但没有研究将叶绿体功能与气孔调节联系起来的信号传导级联的起源和进化。本研究表明,通过利用SAL1-PAP信号传导途径与气孔保卫细胞中的核心脱落酸信号传导相交叉,对干旱胁迫的快速响应使得植物对土地适应性提高。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人员通过EMSA揭示生物钟调控植物光周期依赖性生长的新机制
The Plant Cell|中科院刘宏涛团队揭示了光信号通过COR27和COR28精细调控光形态建成新机制
幼苗在黑暗中进行暗形态建成,下胚轴伸长,子叶闭合、黄化,产生顶端弯钩,以便于突破土壤而进入光照环境,见光后迅速开始光形态建成,下胚轴伸长受到抑制,子叶张开并转绿以进行光合作用。
New Phytologist|SAPK10-bZIP72-AOC通路介导脱落酸和茉莉酸协同抑制水稻种子萌发
水稻种子的萌发与稻米品质和穗发芽抗性直接相关。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容易造成穗提早发芽的现象, 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深入解析种子萌发的遗传特性和分子机制,对于提高水稻的穗发芽抗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种子的萌发受到外界生长环境和内源激素的精细调节,其中激素对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一直是种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ABA-GA (赤霉素) 拮抗为中心的调控通路。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JA也是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人员揭示了OsPIL14–SLR1整合光信号和赤霉素信号微调盐胁迫下幼苗生长
土壤中的幼苗早期发育和出苗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和作物生产的重要环节,受植物激素等内部因素和光、盐等外部因素的控制。然而,光和盐信号是如何与内源信号结合在一起控制植物生理过程的,目前还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发现水稻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LIKE14(OsPIL14)的过度表达,或DELLA蛋白纤细RICE1(SLR1)功能的丧失,促进了中胚轴和根系的生长,特别是在黑暗和盐胁迫下。此外,盐诱导OsPIL14
高CO2/低氧应答转录因子DkERF24和DkWRKY1相互作用并激活DkPDC2启动子
缺氧反应转录因子的鉴定和功能表征对于理解植物对自然厌氧环境以及新鲜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反应非常重要。柿是研究缺氧反应的理想材料,转录因子(TFs)在植物对缺氧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在这项研究中,使用柿子丙酮酸脱羧酶(DkPDC2)启动子筛选酵母单杂交文库,鉴定出三个乙烯反应因子(ERF)基因和四个WRKY转录因子基因响应于高CO2和低氧环境。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证实了DkERF24和
The Plant J|在茶树中鉴定茶氨酸转运蛋白
茶叶中丰富的促代谢物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茶氨酸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促代谢物之一,是一种非蛋白源氨基酸,茶鲜味的主要成分,能平衡茶叶中儿茶素和咖啡因的苦味。目前,茶树中茶氨酸转运的机制仍然未知。在这里,通过酵母文库筛选,进行功能分析,确定了谷氨酰胺渗透酶GNP1是酵母中茶氨酸的特异性转运蛋白。
中国农业大学通过酵母单杂、亚细胞定位和VIGS等技术揭示GhNAC83通过调节ABA信号转导和生物合成抑制唐菖蒲球茎休眠解除
球茎休眠是唐菖蒲等许多种球花育种的重要性状。唐菖蒲球茎是经过改良的地下茎,具有储藏器官的功能,可以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生存。本文研究了唐菖蒲球茎休眠解除的机理。通过对 CDR的转录分析,我们确定了一个重要的脱落酸(ABA)信号调节因子GhPP2C1。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发现 GhNAC83直接调控了GhPP2C1的表达。
RNA Biology|MicroRNA414c通过调节盐分胁迫下的活性氧代谢来影响棉花的耐盐性
棉花是一种广泛种植的多倍体经济作物。盐分胁迫是影响棉花生产力和纤维质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尽管活性氧(ROS)在植物胁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在盐分胁迫下其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在棉花中尚不清楚,尤其是microRNA介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表达调控。本研究表明棉花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GhFSD1和棉花miRNA ghr-miR414c共同响应盐分胁迫。
Environmental Pollution|镉胁迫下激素介导的秋茄根组织过氧化氢含量的调节
红树林植物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的缓解金属胁迫及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生态作用。在重金属污染物中,镉(Cd)污染是对全球红树林的最严重的威胁。红树林秋茄广泛分布于亚热带沿海湿地。该物种被证明对Cd毒性具有高度的耐受性。但尚不清楚秋茄的耐受性和内部保护生理机制。超氧化物歧化酶是金属酶,是对抗过量活性氧(ROS)的第一道防线,可提高植物对逆境的耐受性。植物激素是介导不良环境条件的响应的关键内源性因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通过酵母单杂文库筛选和亚细胞定位揭示菊花CmHSFA4基因正调控转基因菊花的盐胁迫耐受性
土壤盐渍化影响植物的生长,还会导致高水平的活性氧(ROS)积累。植物细胞利用抗氧化机制防御ROS的损害。HSF是细胞应激的重要调节剂,HSFA4还具有耐盐性。HSFA4的功能可增强胁迫响应转录本的表达,并调节胁迫下植物ROS的稳态。但是HSFA4基团的功能尚不为人知。菊花是一种主要的商业观赏植物,很容易受到盐分胁迫,导致叶绿化并严重危害植物的健康。在这里,我们从菊花中分离了CmHSFA4基因,通过
四川农业大学通过CRISPR/Cas9和Western Blot 等技术揭示Osa‐miR398b通过SOD提高稻瘟病抗性和过氧化氢含量
植物中活性氧(ROS)的产生响应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植物中ROS的合成和平衡状态受一系列酶的调节,例如超氧化酶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miRNA是一类非编码RNA,通过调控靶向基因的表达在植物发育和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前的研究发现miR398b在水稻抗病中发挥功能。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表征了miR398b目标基因的突变体
Horticulture Res| 西南大学通过亚细胞定位等技术揭示CsWAKL08通过调控ROS和JA信号传导的机制正向调节柑橘CBC抗性
柑橘溃疡病(CBC)对柑橘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WAKL是在抵抗多种真菌和细菌性疾病中起主要作用的蛋白质。然而,尚不清楚WAKL在抵抗CBC中的作用。在此研究了赋予CBC抗性的CsWAKL08的作用,并分析了CsWAKL08介导的CBC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植物激素水杨酸(SA)和甲基茉莉酸(MeJA)也可以诱导CsWAKL08,并跨越质膜。与对照植物相比,过表达CsWAKL08的植物中的过氧化物
TaTLP1与TaPR1相互作用以促进小麦对叶锈菌的防御反应
Thaumatin样蛋白(TLP)是一类与致病相关的蛋白家族5(PR5)成员,是参与植物防御反应的常见植物蛋白,对植物病原体具有抗真菌活性。TaTLP1基因是从小麦中分离出来的,参与了小麦对叶锈病的防御反应。 本研究旨在鉴定TaTLP1的相互作用蛋白,并探讨小麦锈菌作用的机制。 设计了烟草中TaTLP1分子靶标的Pull-down实验,鉴定了与烟草致病相关的TaPR1蛋白,并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Y
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揭示HAS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来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对H2O2刺激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
花椒果皮作为中药常用于消炎和镇痛,而HAS是花椒果皮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在此通过H2O2诱导的PC12细胞模型研究了HAS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相关的可能机制。CCK-8分析结果表明,HAS对H2O2具有保护作用。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定的结果表明,HAS可以增加SOD,CAT和GSH-Px的酶活性。此外,western b
转录组和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褪黑素通过抑制茉莉酸的生物合成促进铜胁迫下瓜根的发育
褪黑素已显示出减轻非生物胁迫的作用并调节植物发育。铜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和土壤污染物,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探索了使用三种种子萌发处理的甜瓜种子对CK胁迫响应的外源褪黑素对侧根形成的保护作用。然后,我们使用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来探索外源性褪黑激素保护铜应激的机制。这项研究阐明了褪黑激素对铜胁迫瓜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PNAS|多方面的维管形成层细胞功能分析揭示了老银杏树的长寿机制
衰老是多细胞生物的普遍特性。尽管某些树种可以生存数百年或几千年,但其寿命所依据的分子和代谢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研究银杏中维管形成层的细胞功能分析与树木年龄的相关变化。
CsIVP在黄瓜的维管发育和霜霉病抗性中起作用
作物驯化促进了农业和人类社会发展,人为选择使栽培品种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植物受到病原体感染,防御反应产生的代价是生长和繁殖能力降低。尽管对驯化的基础有所研究,但协同调控发育和抗病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维管影响植物器官形态发育,也通过运输激素、蛋白质和RNA参与植物抗病过程。目前还没有维管调节因子被证实直接参与植物抗性。在这里,通过对黄瓜韧皮部激光显微切割-转录组分析,发现了一个在维管束高量表达的bH
NATURE COMMUNICATIONS|组氨酸激酶MHZ1/OsHK1与乙烯受体作用调节水稻的根系生长
乙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稻是一种单子叶作物,长期生长在水环境中。乙烯在水稻对缺氧胁迫的适应性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尚未系统地研究水稻中的乙烯信号传导途径。组氨酸激酶(HK)在植物发育的激素调节中至关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乙烯受体如何传输信号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表征了水稻根系特异性乙烯不敏感突变体MHZ1,并发现MHZ1编码水稻组氨酸激酶OsHK1。
Science Advances|浙江农林大学揭示大气氮沉降对毛竹林固氮能力及净碳汇效益的影响特征和作用机制
大气氮沉降是增加木本植物碳(C)储量的驱动因素,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是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森林土壤含CH4的沉积,氮沉降增加了CH4和N2O的产生并抑制了CH4的消耗,大气氮沉降通过大气二氧化碳净交换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CH4和N2O)的排放影响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平衡。在此研究了氮沉降对我国毛竹林生物量增长、土壤有机碳(SOC)、N2O和CH4通量和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G
Horticulture Research|华南农业大学揭示CpEBF1与CpMADSs的相互作用与木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的关系
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于Horticulture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interaction of CpEBF1 with CpMADSs is involved in cell wall degradation during papaya fruit ripening”的研究文献,该文献研究表明CpEBF1与CpMADSs的相互作用与木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细胞壁降解有关。
东北林业大学利用SGA开发出一种具有高发现率和快速酵母单杂交系统
东北林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于Genome Research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 novel synthetic-genetic-array–based yeast one-hybrid system for high discovery rate and short processing time”的研究文献,该文献讲述利用SGA开发出一种具有高发现率和快速的酵母单杂交系统。
Autophagy|浙江大学揭示双子叶植物特异性ATG8相互作用的ATI3蛋白与保守的UBAC2蛋白相互作用及其在植物胁迫反应中的作用
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于Autophag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icot-specific ATG8-interacting ATI3 proteins interact with conserved UBAC2 proteins and play critical roles in plant stress response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双子叶植物特异性ATG8相互作用的ATI3蛋白与保
FRONT PLANT SCI|南京农业大学揭示OsMFS1/OsHOP2复合体参与水稻雄性和雌性发育
南京农业大学的赵志刚等在FRONT PLANT SCI(IF:4.402)上发表了一篇题为“OsMFS1/OsHOP2 Complex Participates in Rice Male and Female Development”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OsMFS1/OsHOP2复合体参与水稻雄性和雌性发育的现象。
Front Microbiol |Hsp40蛋白LeDnaJ07通过与LetrpE相互作用增强香菇的耐热性并调节IAA生物合成
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于Front Microbio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Hsp40 Protein LeDnaJ07 Enhances the Thermotolerance of Lentinula edodes and Regulates IAA Biosynthesis by Interacting LetrpE”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Hsp40蛋白LeDnaJ07通过与LetrpE相互作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TaERFL1a转录因子在小麦响应干旱胁迫和籽粒淀粉合成中的功能研究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aERFL1a基因的转录水平在冻胁迫小麦幼苗叶片内显著上调,推测TaERFL1a转录因子在小麦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中发挥了重要功能。本研究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virus induced gene-silencing, BSMV-VIGS)技术,探究了TaERFL1a基因在小麦响应干旱胁迫和籽粒淀粉合成中的
PNAS|非典型生长素信号调节侧根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模式
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人员于PNAS(IF: 9.58)上发表了一篇题为“Noncanonical auxin signaling regulates cell division pattern during lateral root development”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非典型生长素信号调节侧根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分裂模式。
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黄腐酸铵与腐植酸钠对土壤中砷、汞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目前,我国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壤一旦遭受砷、汞污染,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腐植酸是一种存在于土壤、泥炭、海洋和淡水中的天然有机质,由于其结构中含有大量活性基团,能与砷、汞发生吸附、络合等作用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行为。本课题探讨在受重金属砷、汞单一污染土壤中施加黄腐酸铵与腐植酸钠对土壤中砷、汞赋存形态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砷、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数据参考。
Nature Plants|中国科技大学揭示分子伴侣Raf1辅助组装RuBisCO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于Nature Plant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olecular basis for the assembly of RuBisCO assisted by the chaperone Raf1”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分子伴侣Raf1辅助组装RuBisCO的分子机制。
Plant Journal|华中农业大学利用重组自交系比较水稻种子不同发育阶段的代谢组学
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于 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omparativeanalysisofmetabolomeofriceseedsatthree developmentalstagesusingarecombinantinbredline population”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比较水稻种子三个发育阶段的代谢组学。
SCI TOTAL ENVIRON|中科院揭示从微生物功能基因到酶活性等不同生物作用下土壤氮素转化机理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6.551)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mechanism of soil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biocrusts to warming and reduced precipitation: From microbial fu
Horticulture Res|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揭示苹果SERRATE通过调节MdMYB基因以及microRNA来负调控抗旱性
2020年7月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于Horticulture Research(IF:5.404)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pple SERRATE negatively mediates drought resistance by regulating MdMYB88 and MdMYB124 and microRNA biogenesi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苹果SERRATE通过调
华中农业大学揭示miR156a的SBP-Box转录因子SlSPL13激活番茄中的 SFT调节花序形态
华中农业大学张俊红课题组于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154)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iR156a‐targeted SBP‐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SlSPL13 regulates inflorescence morphogenesis by directly activating SFT in tomato”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
Plant physiology|南京农业大学揭示过氧化氢介导富氢水减少植物根系镉吸收
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于Plant Physiology(IF:6.902)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alcium-Dependent Hydrogen Peroxide Mediates Hydrogen-Rich Water-Reduced Cadmium Uptake in Plant Root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钙依赖性过氧化氢介导富氢水减少植物根系中的镉吸收。
Front Plant Sci|华南农业大学揭示转录因子GmWRKY142通过上调镉耐受性1-like基因赋予镉抗性
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Front Plant Sci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cription Factor GmWRKY142 Confers Cadmium Resistance by Up-Regulating the Cadmium Tolerance 1-Like Gene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转录因子GmWRKY142通过上调镉耐受性
PLOS GENETICS|四川大学揭示油菜素类固醇通过介导拟南芥中的 BIN2-UPB1调节根分生组织的发育
2020年7月1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林宏辉等在PLOS GENETIC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Brassinosteroids regulate root meristem development by mediating BIN2-UPB1 modul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油菜素类固醇通过介导拟南芥中的 BIN2-UPB1调节根分生组织的发育。
Horticulture Research| 辣椒中NDR1/HIN1的全基因组分析及胁迫下CaNHL4的功能表征
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昌云等在Horticulture Research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Genome-wide analysis of NDR1/HIN1-like genes in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NHL4 under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的研
Nucleic Acids Res|中国农科院揭示转座因子不同的整合方式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转录中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Nucleic Acids Res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posable elements employ distinct integration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s in eukaryotic genome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转座因子使用不同的整合方
PNAS|北京大学利用合成生物学攻克真核细胞器中稳定固氮酶表达的障碍
202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王忆平课题组于PNA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Using synthetic biology to overcome barriers to stable expression of nitrogenase in eukaryotic organelle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攻克真核细胞器中稳定固氮酶表达的障碍。
Cells|浙江大学揭示HvSAMS3调节西藏野生大麦对干旱和盐分胁迫的耐受性
2020年6月23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和浙江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Cell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Barley 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etase 3 Gene HvSAMS3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Tolerance to Combined Drought and Salinity Stress in Ti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讲述通过酵母文库筛选小麦抗逆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王景一、毛新国等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wheat stress- responding genes and TaPR-1-1 function by screening a cDNA yeast library prepared following abiotic stress”的研究文献,该文献讲述了
Plant science|桑树基因MnANR和MnLAR增强转基因植物贵腐菌抗性
西南大学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何宁佳等在Plant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ulberry genes MnANR and MnLAR confer transgenic plants with resistance to Botrytis cinerea”的研究文献,该文献揭示了桑树基因MnANR和MnLAR赋予转基因植物对贵腐菌的抗性。